装有芯片的摄像头到底有多智能?

   一片小小的人工智能视觉芯片能做什么?无人驾驶汽车主动识别并避让行人、摄像头实时甄别在逃犯……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情节,或许不久将可通过基于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的“解决方案”成为现实。

  人工智能芯片被视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制高点。在视觉感知领域,人工智能视觉芯片正逐步应用于智能手机、安防监控、自动驾驶、医疗成像和智能制造等领域。

  可根据AI需求成像

  纵观信息产业发展历程,从个人电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承载高性能计算的芯片决定新型计算平台的基础架构和发展生态,并掌握着产业链最核心的话语权。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指出,传统硬件架构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深度学习的要求,新的算法需要新的硬件来支撑。同时,芯片的结构将越来越像“大脑”,类脑芯片、智能芯片等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所谓视觉芯片,实际上是一种具有高速图像采集和实时图像处理功能的片上集成系统芯片。”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吴南健介绍说,在日前举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北京对接会上,吴南健带领研究团队展示的新型视觉芯片(VisionChip)科研成果很是引人注目。

  据介绍,这种视觉芯片集成高速图像传感器和大规模并行图像处理电路,能够模仿人类视觉系统视觉信息并行处理机制,解决现有视觉图像系统中数据串行传输和串行处理的速度限制瓶颈问题。

  吴南健解释说,人工视觉的架构分两部分,类似于人的眼睛和大脑。人的眼睛是一个典型的图像传感器,能够摄取图像并且进行一些噪音去除等初级图像处理;人的大脑神经元网络是一个视觉图像处理系统,具有非常强的对所摄取的视觉信息进行并行处理的能力。

  AI视觉芯片与摄像头的关系是——芯片做的是大脑,摄像头做的是眼睛。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大脑该如何控制眼睛?远望智库人工智能事业部部长、图灵机器人首席战略官谭茗洲解释道,传统的技术方法是定义一个通信控制接口,但在视觉应用中这种做法会非常复杂。人眼的成像是非常聚焦的,只看到关注的东西。当AI算法解决了“要看什么”的问题后,前端成像就有了目标,可以把所有的资源都调配到关注的对象上,做到“指哪打哪”,也就是取出噪音的处理过程,可以更高效智能地处理视觉信息。这种根据AI的需求来成像,能解决很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常以前处理的方式,是通过摄像头把信息摄录,传到服务器或云端后,利用服务器上的显卡进行运算,现在是将视觉芯片嵌入摄像头,让其本身可以处理信息,做成专用芯片,如果芯片大批量生产,在价格上会便宜非常多,极大降低成本。这就是目前这项技术突破的核心价值。”谭茗洲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比人类视觉更具优势

  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可以迅速且毫不费力地感知世界,甚至可以详细生动地感知整个视觉场景;但其实这只是一个错觉。

  “人类生理视觉有着天然的局限,只有投射到眼球中心视觉场景的中间部分,我们才能看清楚。比起人眼来,嵌入视觉芯片的机器将具备相当多的优势,因为可以传感更宽的频谱范围、更高的清晰度、更宽的视角,其视力远不止5.0,在夜间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如同AlphaGo战胜‘围棋天才’一样,在某些应用场景,其视觉在准确性、客观性、稳定性等方面都要比人类视觉更具优势。”谭茗洲指出。

  吴南健介绍说,目前,国内外在人工视觉芯片领域的研究主要是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技术、并行图像处理技术和CMOS集成技术。在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国际技术水平朝着高分辨率、宽动态范围、高帧率、高智能化、宽波长范围和三维成像的方向发展。人工视觉系统芯片能够完成图像获取和初级(图像滤波)、中级(特征提取)、高级(特征识别和不规则处理)3个图像处理步骤。

  “视觉芯片关键要解决运行效率和处理3D影像这两个问题。以往视觉芯片处理信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因运算量太大导致处理信息速度低,以及摄取的照片是把三维世界‘压缩’成二维影像,在一张平面上已分不清物体距离远近、立体空间形状、空间位置等,而人眼可把这个还原。”谭茗洲表示。

  记者了解到,新型人工智能视觉系统芯片,是将高速CMOS图像传感器、并行信号处理单元和输出电路集成于单一芯片内,实现实时视觉芯片系统。将不同功能的技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有很多优势,实现图像获取和图像信息处理每秒一千帧的系统速度,可广泛应用于高速图像处理、快速图像识别解释、高速运动目标的实时追踪等领域。

  谭茗洲指出:“目前,中科院设计的新型视觉系统芯片理念非常先进,仿照人类视网膜神经元机制设计,感光对信号的处理方式,拣取有用的信号进行处理,极大地减少了运算的体量。”

  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以我个人的观点,视觉系统芯片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就像手机和相机结合成就智能手机一样,目前在技术上已突破填充率低、分辨率低和信号干扰严重的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并投放市场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吴南健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基于该技术的产成品已经试用于一些创新企业,比如在工业产品的自动化检测领域完全可以使用视觉系统芯片代替人工检测;在智能监控领域,过去需要将视觉处理芯片装在具有传感器技术的摄像头上,通过把数据结构化、再压缩送到数据中心的复杂方式完成数据传输和计算。

  那么,视觉系统芯片如果在未来实现产业化,其市场空间有多大?据推算,2018年,图像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在150亿美元左右,虽然其中120亿美元发生在智能手机领域,但未来发展比较快的4个领域是安防、国防、汽车、医疗,到2021年将会迎来4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年增长率约10%—20%。

  “视觉处理器的需求增长会更快,目前该市场的整体规模(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在170亿美元至180亿美元,单从硬件来看也占到约30亿美元。如果视觉系统芯片可以覆盖7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企业在这中间拿到1%的话,其盈利空间就已经很大了。”吴南健指出。

  近年来,国内外一批新型人工智能企业,依托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和算法优势向芯片行业渗透,加强人工智能芯片基础层研发。从市场格局来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在前端,索尼是图像传感器市场、生产和技术的领导者,紧随其后的三星和豪威科技也保持着不错的竞争力;在后端,Mobileye和英伟达(NVIDIA)是提供视觉处理芯片的主要厂商,在国内该领域的公司有地平线等。

  然而,截至目前,尚未有企业实现“图像传感器+视觉处理器”集成式芯片的大规模量产。不管是现在的创业企业,还是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大企业,不是做图像传感器,就是做后端的视觉处理器。正如吴南健所言,这将给初创企业带来机会。 

推荐文章

曾经,机器人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制造业经济领域。如今,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以同样的方式颠覆着信息工作,人类开始逐渐将认知劳动交付给计算机。例如,在新闻业中,数据挖掘系统会提醒记者编辑们注意潜在的新闻选题,而新闻机构则为观众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新方法。自动报道机制如今已可以覆盖财经、体育等品类的新闻。当这些智能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时,人们通常会好奇传统工种和劳动力将受到怎样的冲击。本期全媒派带来独家编译,看看在人工智能加入的新闻业中,做新闻的会是谁?他,或者说它们,又会怎么做新闻?强化而非替代西北大学助理教授及计算机新闻实验室总监Nicholas Diakopoulos在其最新著作《自动新世界:算法如何改写媒体》中通过一系列论证表明,即使在人工智能主导的未来,仍然会存在很多人类新闻工作者。但是,这些人的工作,角色以及工作内容都会有所改变。人力将与算法结合,以释放人工智能的能力,同时适应其局限性。据估计,以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记者的工作中只有约15%可以实现自动化,编辑则只有区区9%。在好莱坞大片以外的真实世界中,人类仍然在几个新闻业关键领域对人工智能保持优势,包括复杂沟通,专业思考,适应性,以及创造力。报道,倾听,回应和推拉,平衡信源,最后将这些环节打通,用创造力输出内容,记者工作的每一步都不可或缺,而人工智能甚至无法完成其中任何一个。但是,人工智能可以强化人类的工作成果,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或质量。它能为深化新闻报道带来新机,让报道变得更加个性化。新闻编辑部的工作总是在适应新技术的浪潮,摄影、电话、电脑,甚至是小小的复印机。记者也必将适应与人工智能的协同作业。作为一种技术,人工智能已经并将持续改变新闻工作,但它非但不会取代一个训练有素的新闻人,反而会让他变得更强。新工种的出现Nicholas Diakopoulos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似乎正在为新闻界创造新的工作类型。以美联社为例,该社在2017年推出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用以标记每天处理的数千张新闻照片。系统可以在标注中指明这张照片包含了什么内容或者哪些人,摄影风格如何,有无暴力画面等信息。该系统将图片编辑从大量的标注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他们应该发布什么。但无论在研发端还是编辑端,对这一系统的开发都需要大量的工作:编辑必须弄清要标记的内容以及算法对这一任务的匹配度,然后开发新的测试数据集来评估效果。完成所有操作后,他们仍然需要监控系统,手动批准每张照片的建议标签来确保高准确度。负责该项目的美联社高管Stuart Myles告诉Nicholas Diakopoulos,这项工作耗时数年,十多名编辑、技术和行政人员参与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工作涉及新闻专业知识以及一些特别难以实现自动化的判准。虽然在将来人力监督有望削减,但随着技术系统的发展和扩大,编辑的工作仍将不可或缺。半自动化内容制作在英国,RADAR项目每月通过半自动化模式输出约8000篇本地化新闻。该项目由6名记者运营,他们找到按地理区域划分的政府数据集,筛选出有趣且有新闻价值的选题,然后将这些想法发展为数据驱动的报道模板。模板通过编码,将每条文本和数据归属的地理位置一一对应。例如,一篇报道可以讨论英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通过布里斯托不同的本地化统计数据,向卢顿市的读者展示他们所属社群的变迁情况。这些报道会由通讯社发送到当地媒体,并由他们决定是否发布和如何发布。在这一方法中,记者和自动化高效结合:记者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为数据预设一些可能的“故事线”。他们也会与不同信源讨论来获取某个问题的全国普适视角,从而编写报道模板。在这个过程中,自动化充当了新闻生产小助手的角色,使同一文本能够适应不同的当地环境。RADAR记者使用一种名为Arria Studio的工具,它可以让内容生产者一睹自动化内容在实践中呈现的样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复杂版的Word。作者写出各种碎片式的文本,而这些文本则由if- then- else(如果-那么-否则)的代码规则驱动。例如,在地震报告中,我们可能需要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8级地震和3级地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代码:如果地震强度>7,那么输出文本“强烈地震”。否则,如果地震强度<3,输出文本“小型地震“。像Arria 这样的工具还包含强大的语言功能,例如自动共轭动词或拒绝使用名词,从而更轻松地处理需要根据数据进行更改的文本。Arria的创作界面使得记者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从逻辑上构建引人入胜的报道情节并制作富有创意的非重复性文本。但他们也需要一些新的方法来构思报道。例如,模板的编写者在做一个报道前,得了解数据能做到什么。他们需要想象数据能如何丰富角度或使叙事变得多样,同时能勾画出驱动这些变化的内在逻辑。监督,管理或编辑自动化内容的工作人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编辑室中。质量和准确性是新闻业界最关注的问题。为此,RADAR开发了一个三阶段质检流程:首先,记者将阅读所有的自动化内容;然后,另一位记者将报道中给出的所有结论回溯到原始数据源;最后,编辑会再一次检查报道模板中的逻辑来排除错漏。这几乎就像一个软件工程师团队在调试脚本时所做的工作,而这也是人类为了让自动化正常运转而不得不做的事。终结付费墙?内容生产并不是人工智能大施拳脚的唯一赛道。通过机器学习的算法,新闻媒体还可能发展出新的订阅模式,实现对每一位用户内容消费的量身定制。通过调整订阅策略以及付费墙设置,新闻媒体一直在试图平衡自由浏览量和用户阅读权限——也就是在寻找广告收入和订阅收入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当然,这个神奇的平衡点并不存在。有的人可能在一次浏览后就会订阅,有的人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做出付费转化的决定,而有些人根本就不会订阅。这些用户维度的个人差异基于大量指标而变化,例如地理位置、内容消费习惯、访问行为、主题、设备等。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内容供应商不再需要通过单个数字来定义最佳策略,甚至不需要确定一个引导读者订阅的特定路径。如今,他们可以实时为每个用户生成最佳规则,向那些最有可能回应的人提供高价值的优惠。计算机无法自主制定营销策略,但它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对营销策略进行优化。美国公司Piano用了大约一年时间来改进和测试用户可能性模型。他们的机器学习系统可以筛选出所有浏览器级别的可用数据,从而能够预测并驱动用户行为。Piano的第一个可能性模型就致力于预测用户订阅的可能性。以下是它的工作原理:通过与全球各地传媒公司的关联,Piano已经能够分析数百个订阅网站和数十亿的每月用户互动。这一独特的优势使Piano工作人员对营销订阅的因素有了一些深入认知。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观测影响订阅可能性因素提供了确切的数据。某些数据点与用户转化的可能性密切相关。例如,用户每天或每周访问某个网站的时间,或者他们访问的设备类型等因素,都会定期形成可预测的模式,从而展示用户最终的行为方式。动态付费墙规则是一种新兴业务,它的背后冉冉升起的是一个定价和业务规则完全动态并为每个用户定制的世界。虽然“订阅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认为这种转变比从一次性支付转向经常性支付更重大。这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企业生产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实时响应每一个用户、每一份商机。深耕人力资源如前文所述,人工智能和自动化非但没有减少新闻业的岗位,反而正在创造新工作,并改变现有的工作。今后,记者需要接受培训,以设计、更新、调整、检验、纠正、监督以及维护这些技术系统。许多人可能需要学会和数据一起工作,用逻辑思维来处理数据,多熟练掌握一些计算机编程基础知识也是不会错的。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发展,确保它们是优质的工作非常重要——人们不能只是在更大的生产机器中成为齿轮,这种新型混合劳动的管理者和设计者需要考量人类对自主性、有效性和可用性的关注。Nicholas Diakopoulos乐观地认为,在这些技术中聚焦人类经验,将使内容工作者成长,让社会蓬勃发展,让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交出更好的答卷。

热门文章

        对数据标注行业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数据标注进入门槛低,适合很多人兼职也适合创业。        正是因为数据标注行业的门槛低这个特点最近两年从事数据标注的小公司小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布全车大大小小的县城。        但是目前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很多进入数据标注行业做了一段时间的人慢慢的感觉数据标注行业就是个坑?为什么有些人会说数据标注就是个坑呢?        其实对与有上述问题认识的人我们认为,这些人多数都是有于对这个行业对自身条件的不了解,盲目的开始进入数据标注行业的。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说呢?下面就给给大家来分析下到底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一、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听了朋友或者网上消息说这行很火爆,好做,门槛低,也有一部分人了因此租办公室买电脑招人,然后就去群里面找分发项目的人就开张干起来了。可实际上这些人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充分了解数据标注行业,更没有认真仔细得去调查分析,到底自己能不能做好一个项目,到底自己能不能有质有量按时交付的完成一个项目,到底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来管理项目。更多的人也没有去用长远的眼光去考虑数据标注项目。        二、数据标注项目虽然入门门槛低,但是相当一部分有于理解认知应变能力上都不能保证去做好数据标注项目,还有一部分人由于自己对标注项目重视程度不足接到项目之后呢?不仔细认真的去阅读理解项目规则,更没有很好的对规则质检标准去培训员工,而对员工的要求主要看重每天的产出效率,从而导致接到手的项目做的质量很差,频繁的返工,有提项目甚至因为质量太烂项目方不给结算或者是结算比例很少,最终的结果就是做好些个项目但基本都是赔钱。        三、虽然业内人都 说数据标注简单,但是标注项目他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一个项目能不能做好并不简单的看项目好做就能赔钱。实际上决定项目赚不赚钱考验的是一个团队的项目管理水平,质量管理能力,运营能力各方面因素的。一句话再好赚钱的项目也照样有人赚钱也有人赚钱,要赚钱不是那么简单的。        四、还有些工作室 、小公司因为对行业不够了解等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团队经常会没有项目做,而自己团队接项目的业务能力又不具备,甚至有的时候为了员工有活干去接一些价格极低根本就不赚钱的标注项目,时间稍微一长这些工作室团队就会赔上很多钱最终关门倒闭。        五、下来要说的就是一部分人人兼职人员由于认识不到位,对项目的规则质量要求 文件不认真阅读消化理解导致做的项目质量差返工有的甚至最后不结算,最终退出这行。更有一些人由于经验不足被标注行业的项目骗子给忽悠到辛苦劳动到最后结算时找不到人。        标注行业本身由于进入门槛低,做的人很行业内盲目打价格战,导致很多转手二手三手的项目在质量工期的要求下根本就不赚钱甚至赔钱,所以在这里也提醒大家做任何事都要谨慎而行。